9成百货关店快过开店 是时候剧透百货逆袭的6大招了

RET睿意德   2016-02-24 10:02
核心提示:记者研究国内外十余家百货上市公司后,百货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么赢者恒赢,要么一蹶不振。国外诸如John Lewis等百货依旧过得风生水起,而北京新光天地凭借78亿销售额继续摘得2015年国内商场Top Sales。

  百货惨象丛生。

  万达百货2015年关店56家,百盛关店并开始亏损,新世界百货业绩继续暴跌。新世界百货刚刚发布的预告显示,2015年下半年的净利润仅为5981万港元,同比下滑高达70.96%。

  百货为了求生,或断臂,或自杀,或转型。巴黎春天上海浦建路店新建巨型滑梯,为带人流;郑裕彤在去年年底一个月内将新世界旗下8个项目及2块地打包339亿元卖给了恒大;常州茂业百货干脆改做奥特莱斯。

  很多人都说,电商干死了百货,购物中心逼死了百货。

  百货真的要死了?

  当然不是。记者研究国内外十余家百货上市公司后,百货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么赢者恒赢,要么一蹶不振。国外诸如John Lewis等百货依旧过得风生水起,而北京新光天地凭借78亿销售额继续摘得2015年国内商场Top Sales。

  9成百货关店快过开店速度

  百货业的整体数据看似并没那么糟糕。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显示,2014年国内、香港上市百货企业营业利润率一改此前三年同比连跌的低迷,微升至13%。

  RET睿意德租赁服务部经理冯宇表示,一方面很多百货关店,降低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一些百货开始转型,增强体验、餐饮业态的比重,提升盈利水平。

   

  

  9成百货的关店速度已经超过了开店速度。2015年11月,百盛郑州万象城店关店。2015年5月,百盛退出保定。在此之前,百盛已关闭了济南、常州、北京、天津等五家门店。天虹商场半年时间先后关店5家,而万达2015年内关店数量高达56家。

  

  百货关店潮汹涌之际,个性化的购物中心却在极速扩张。

  继上海K11开业后,K11品牌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拿地扩展。K11创始人郑志刚于2015年年中曾表示,2020年,全国将会有12个K11,届时,K11的零售网络将遍及北上广以及沈阳等二线城市,预计每年总人流3.5亿,总销售额高达200亿元。

  国外百货巨头净利率超50%

  国外百货过得挺滋润。

  RET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玛莎百货、John Lewis、梅西百货的零售净利率都超过50%。

  万达百货由于关店最多,所以数据相较好看。而百盛2015年已开始亏损超10%,小睿都不忍心看了。

  

  国外的百货更注重商品经营,善于寻找塑造能让消费者认可、感动、接受的商品。

  记者发现,国内百货普遍不重视橱窗设计,过去一味的高增长复制模式之下,造出了很多千篇一律的百货盒子,缺乏经营和外在情感设计。

  以圣诞季为例,国内百货都拼打价格战。而 Harrods、Harvey Nichols、Lord &Taylor 等百货每年投入节日橱窗设计的成本超过数十万英镑,圣诞期间英国百货平均每天经过橱窗的人次可超过 50 万。

  John Lewis 百货更是打造情感牌的高手。每年,John Lewis的圣诞广告都牵动全世界的关注。高成本的微电影上映后,John Lewis在公共空间搭建了衔接故事的场景,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故事人物及内心世界,增加体验与参与感。

  根据统计,John Lewis 百货在 2013 年圣诞期间,总销售额同比增长 6.9%,电商销售更是同比增长 22.6%,贡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销售。

  但这些海派高手在中国也屡遭水土不服:

  自有品牌不受认可:

  自有品牌模式是商家自行研发产品后直接发包给工厂生产,该模式优势在于商品的品质有一定保证且因为不经过任何中间商而低成本、低价格。而中国消费者还停留在品牌一定要有知名度、要大众化的基础上,自有品牌对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买手制遇阻:

  在海外十分风靡的买手制在华却没能打开局面,买手店由于货品小众、整体品牌知名度不高且价格不菲而并未获得多数中国消费者青睐。

  大卖场的收费模式:

  中国市场因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导致依靠差价获利空间太小,于是超市卖场大多收取各类渠道费,这让业者与供应商的合作非常不规范,零供矛盾不断。

  理念和定位:

  国际零售商在定位上会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比如高端个性化、环保绿色等,但在中国却不一定适用,例如马莎百货,其在海外市场上食品是主打优势产品,但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食品进口门槛和其他原因造成马莎百货在华门店内食品占比很少,大多都是服饰商品。

  百货转型的6大途径

  在电商和购物中心这两座大山下,百货必须寻找出路,但传统百货多年疏于对消费者的购买感受重视,在从经营商品到研究消费者的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畅,很多都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

  记者列举出目前百货的主要转型6个思路,供大家参考。

  1.向购物中心转型

  当经营处于劣势地位时,最直接的想法当然是要尽快脱困。“变身购物中心”就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

  王府井再2016年年初,拟定增30亿,用于哈尔滨、郑州、西安、佛山、南昌、银川的购物中心项目建设、筹备以及O2O全渠道建设。

  2.向社区便利店转型

  便利店在整体增速放缓的中国零售业一枝独秀,越来越多的业态开始选择拥抱便利店。

  天虹就在2015上半年新开8家微喔便利店(深圳7 家、厦门1 家),同时关闭3家百货门店。

  3.向折扣店转型

  体量大的百货店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选择购物中心化,体量小的百货店则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转型为某个优势品类或几个关联品类的专业专卖店。

  梅西百货在2015年9月有5个折扣店开始营业,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开50家折扣店;而体量小的百货店,像是三福百货专注于平价时尚,迅速扩展。

  4.向互联网化转型

  百货业也寻求线上的变革延伸,如同永辉牵手京东,万达联手腾讯,银泰、苏宁先后与阿里展开战略合作,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业已是大势所趋。

  5.向奥特莱斯转型

  与百货不同,近年迅速发展的奥特莱斯却因为能够提供多元化国际品牌渠道、超高性价比的商品,深受中产阶层喜爱,而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势头。

  九龙仓计划在长沙打造欧陆式建筑风格、规模约7万平米的奥特莱斯,并与连卡佛载思集团(LCJC)附属的华镫集团(Walton Brown Group)合作运营管理。

  6.向买手店转型

  随着中产阶级购买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国际知名品牌的追求转移到个性鲜明的买手店上来,以求独特的专属性。

  2015年8月,连卡佛百货在成都IFS(开业时间:2014-01-14、已签约280个品牌)开出其在国内的第四家门店。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成都打出“买手制”概念的NOVO百货于前一年关店。就目前内地市场来看,买手制百货成功的案例也还没有出现。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RET睿意德,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